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票房破了10亿。 才上映几天,没营销、没资本联动,照样冲进暑期档票房第一。 你很难说它“好看”——因为它不讨好、不喧哗、不流量。 但你能说它“扎心”,能说它“像把刀一点点剜着观众的情绪”。 说它赢,是票房赢了。 说它狠,是哭的人根本没时间擦眼泪。
你以为它在讲战争,其实它在讲人——普通人。 那我们就来排个名,看看谁才是这座“照相馆”的灵魂人物。
第六名:杨恩又 这个姑娘戏份少得可怜,顶多几场正脸,几句对白。 可她出场第一秒,你就记住了她。 那种眼神,是清澈的,是充满希望,但又明显藏着不安。 嘴角的笑,看起来天真,其实是强撑。尤其那一场大合照,她站在人群最边上,明明该高兴,却泪眼婆娑地朝镜头笑。
观众没哭,但心揪成一团。 她不是在“表演哀伤”,她是在“装作不怕”。 一个南京女孩的“隐忍式抗争”,不靠嚎啕,不靠撕裂,却比哭更有冲击力。
第五名:刘昊然 终于轮到“话题中心”刘昊然了。 说句不客气的话——如果不是他的“少年感”与角色设定严重错位,《南京照相馆》这盘棋,能下得更漂亮。
他饰演邮差阿昌,故事里的“小人物觉醒代表”,按说是很有发挥空间的角色。 可惜,他演得太“用力”,却没演到点上。 最让人出戏的,是那场他看完底片后心理崩溃的戏。
他本应是“从懵懂到愤怒”的过渡,结果直接跳成“瞪眼爆吼”:“我们中国人不允许你们这么糟蹋!” 很燃,很热血,但——太直了。
问题就在于:这不是拍《建军大业》,而是《南京照相馆》。 你不能靠嚷嚷把情绪推上去,而是要让愤怒从骨子里渗出来。 而且说实话,他的眼神还是太干净太亮了,没脏没颓,没经历过“看尽人间恶意”的那种沉。
观众能看出来:他努力了,也痛了,但他还是像从别的戏里借来的人。 不是他“演不好”,而是他“还不够老”,不够乱世沉浮过。
第四名:原岛大地 伊藤,那个“笑着喂狗”的日本军官。 他的恐怖,不靠嘶吼,不靠咆哮。
而是那句“吵死了”,配上下一秒婴儿被摔死的残忍。 是那种笑里藏刀的温柔炒股配资网,让人后背发凉。 原岛大地演得很准。 太准了,准到像是在演“概念”。 他全程戴着“伪善”的面具,面无表情中透着变态的温柔。
但也因此,观众对他这个人,没有太多复杂感。 就像导演设定的那样—— 他不是一个“活人”,他是“战争”的代言。
你说他演砸了吗?没有。 但你说他能更好吗?或许可以。 他不是没演技,而是 被剧情牺牲 了“人性”,从头到尾,只能当一个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工具人。
第三名:王骁 这个人常年绿叶,这次终于开了花。 他演的照相馆老板金承宗,是整部电影里最让人心疼的“普通人”。 开头他说“我的照相技术称第一,没人敢说第二”,那股自信全写在脸上,嘴角一翘,你都觉得他能活到最后。
可当他看见底片,看到那一幕幕屠杀时,他的表情一下就塌了。 那个瞬间,他不是老板了,他是个父亲,是个男人,是个想保住家人命的普通人。
为了让老婆孩子逃生,他放弃了自己; 结果老婆女儿还是没躲过去——那种“我拼了命护你,结果你还是被杀”的无力感,他演得像是被生生掏空。
最后,他拿命拖住日军,只为了让儿子和林毓秀跑出去,那一幕,他的眼神都不看人了,就盯着一个点,好像已经死了。 演得真是——没一丝多余,但让人全身发冷。 他的问题在于,有几场台词多的时候,他面部有点僵,像是累了,或者压抑得太久了。能理解,但的确拉了一点沉浸感。
第二名:王传君 对,就是你曾经看的“关谷神奇”。 这次,他演的王广海,是翻译官。
身份尴尬,站在日军身边,弯腰驼背,笑得谄媚,眼里全是胆怯和谄媚,像个活蚂蚁。 但他也没坏透。 只是懦弱,只是怕死。
但当他看到尸坑、看到屠杀、看到小婴儿时,他的手开始抖,脸开始抽,眼睛里挣扎出了“人性”。 观众说他那哭戏是“演崩了”。
其实,那不是演。 他真的哭了,在拍完那场戏后,还蹲地上哭了十分钟。 他自己说: “从未为一个角色这样道歉。”
演得太好了,好到你恨他,却又不忍心彻底骂死他。 这就是演技的层次感—— 不是全黑,也不是全白,而是让你在恨中看见人性。 他排第二,不冤。 但第一,依旧高不可攀。
第一名:高叶 如果说《照相馆》有灵魂,那就是她。 林毓秀,一个乱世中的小演员。
她不是烈士,也不是军人, 只是一个女人,一个靠唱曲儿活命的女人。 她身上有瑕疵—— 和王广海有关系,是个“不清白”的角色。 但她身上也有光。 那种压不住的坚韧。
最炸裂的一场戏,是那张“假装幸福”的合影。 她、阿昌、和一个婴儿。 背景,是鲜血,是屠杀,是哭声。 日本兵要他们笑,要他们演出幸福。 她的眼神从慌乱到刺痛,从挣扎到麻木,嘴角轻轻抽动,却必须保持微笑。
直到那个婴儿,被活活摔死,塞进她怀里。 她捧着那个还温热的尸体,眼泪止不住。
不是嚎啕,不是哭腔,是眼泪从眼角淌下来的那种窒息感。 整场戏,她一滴泪,演出了整个1937年的悲怆。 高叶不是在演林毓秀,她就是林毓秀。
那种痛感,不是技巧能演出来的,那是演员在把自己 活生生掏出来 ,给角色缝上的那口血。 有人说,这场戏后她崩溃大哭,导演和所有人都不敢说话。 因为没人忍心去打断那一刻的“真实”。
她排第一,毫无悬念。 她不是“演得好”,而是“根本不是在演”。 有人用一滴泪,唤醒了一个时代的痛。 有人用一次崩溃,还清了观众十几年的“标签债”。 这10亿票房,不是他们的荣耀,是我们对“好演员”的最低尊重。
金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